孙丽芳、戴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症候探察与多维建构
(孙丽芳:河海大学讲师)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其话语体系“不仅要表达出人类共同面对的世代问题,如精神污染、心灵危机、道德关怀、社会秩序等,更需要将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描述出来,将当下中国人的政治、社会以及精神生活鲜明地反映出来以及中国对世界的意义揭示出来。”[2]因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路径,完善学科与实践话语体系,对于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体精神世界的引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特点
话语是语言的具体实施,是承载一定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对话性语言,是在特定语境中通过主体间话语交往体现特定话语价值、意义属性的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者在实践中遵循一定的话语原则、特点和规律,通过具体话语交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符号系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1]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特点,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直接目标。
(一)继承性、民族性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构建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就是“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基本原理和基本特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成、传授、创新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其基本理论。面临国外思潮冲击、我国社会转型期凸显的各种社会现象及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受众思想变化进行针对性、差异性话语解读,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话语进行纯粹“灌输”所导致其话语内容及意义的失真现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构建中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态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化发展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否定其传统话语的内容、方法及传授过程,“如果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割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继承性,旨在批判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诸要素进行现代传承、转化和发展。”[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深入了解不同时期其话语“结构性”特点,分析其语境、话语生存条件、受众接受规律,探究其现代话语转换路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应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前社会发展及受众精神需求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受众的精神生活。
(二)原创性、时代性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在构建中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就是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和属性,建构属于思想政治原生态话语。思想政治教育学人需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其话语嬗变特点、规律,深入了解我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特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生的轨迹,提升教育者主体意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特色优势,体现其原创性、时代性。一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原创性,不能是单纯地为理论而研究理论,更不能是未尽言说、未抵达受众、未真正服务于社会“大而空”的话语交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原创性是要深入社会发展实际、受众思想实际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及受教育者之间形成学理性话语沟通,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情境,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深入不同受众群体,构建教育者与受众、教育者与教育者、受众与受众之间的话语沟通环境。创生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受众“在场”的良性互动话语语境,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原创话语生成及传播主动性。
另一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时代感及有效性。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现状,其话语“困境”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内容的主题与社会主题”“内容的价值主导与现实价值主导”“内容的时间维度与现实”“内容一元化与多样性”[4] 存在的反差所导致其话语失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丰富性、媒介的多样化、言说方式的网络化等使其话语交往更加多元,但过度的网络化、随意化的话语风格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教育话语、学术话语存在消解危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新素材、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话语分析研究;加强对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话语解读,提炼和总结出具有学理性、规律性、发展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话语。
(三)系统性、专业性
系统性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构建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进行整合语境、生成要素、传授媒介、反馈系统等系统性构建,注重“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理论与实证研究并重、多学科与多范式研究共存、学术系统研究范式和行动系统方式同行”[5]的话语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将文本话语、理论话语、政策话语、学术话语、教材话语、课堂话语、实践话语等类型话语进行系统性归纳和整合,针对不同场合、受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深入语境,将其承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话语赋予其语境意义,并将不同学科话语根植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主体间多元话语交往模式创新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借鉴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西方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充实、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但需注意这种“移植”“嫁接”其他学科的理论、观点、术语,出现的“过度化”倾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未真正契合,一方面导致其他学科学者、受众不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为这是没有自己的学科理论及边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未能深入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理论、话语的内在逻辑,只是单纯的话语、理论的引用和言说,未能形成系统的话语研究。在学术界部分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边界模糊,缺乏应有的学科性和学术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学三十多年来发展过程中的理论脉络、针对不同受众探究多样有效的话语传播方式和方法,在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基础上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发展本身,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属性的同时,注重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研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专业化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症候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中其基本特点体现不够充分进而引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危机。“教育的很多危机往往可从语言那里找到某种征兆,教育的危机很可能是语言的危机,很多时候教育出了问题,需要医治的却不是教育,而是教育的语言。”[6]因此,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语境、生成及传播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只有揭示其话语“症候”,才能开展有效的话语交往。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过程“断裂”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话语言说的形式教育、引导教育对象,在话语沟通中形成具体的认知和体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施效果,其呈现出话语失效、试听疲劳、间隔化等话语“困境”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施过程的断裂,缺乏话语实施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施过程断裂。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其话语实施不仅限于课堂,而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从话语理论到话语实践,从话语实践反馈话语理论是话语实施的完整体系,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话语之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施过程就出现“中断”,导致其话语无法真正抵达受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过程中,强调课堂话语的重要性及其过程,但忽略课堂之外话语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落实。即使在当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其行为实践的有效性超越了其话语的具体实施,如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空间,但缺乏形象、具体、有效的实践话语展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诸要素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过程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施过程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语境、话语载体、话语内容和方法等,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学科话语到学术话语、从理论话语到教材话语、从教材话语到课堂话语、从课堂话语到生活话语,再经反馈其理论话语,在整个话语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环节对其话语的转译、转换影响着受众对话语的认同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施过程又不仅限于上述话语的转化,同时还包括管理者话语、受众话语等。因此,只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施过程的无缝衔接与转换才是有效而完整的话语实施过程。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话语实施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科学、理性的话语掌控和规划。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语境“缺场”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的研究甚少,而“在话语实践中,语境被看作是承载话语行为的一个综合体,辅助教育话语表述和理解的实现。”[7]从话语分析角度来看,语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限制和补充作用。一方面,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脱离语境,其话语内涵和意义便很难完整地阐释和表达。如果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语境的深入研究,就很难把握思想政治教话语的理论发展脉络,就不能准确将赋予特定语境意义的话语传授给教育对象;在话语过程中主体个体语境的“缺场”,即教育者完全剥离了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兴趣爱好、成长经历等语境而纯粹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言说,而教育者自身知识结构、教学素养及学科研究等个体语境也影响着其话语的解读及传授能力。因此,教育者需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及主体自身语境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语境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价值及意义得到更完整的体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立足于话语体系的结构开放性,坚持话语内容的弹性设置,在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的基础上,拓宽话语内容外延,使之向不同语境延伸,如向网络语境、文化语境、生活语境、和谐社会语境和国际语境延伸,使每一个新生的领域都可能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8]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运用沟通中,往往缺乏对具体语境的分析,甚至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与特定语境“分离”的情境中,语境对话语的补充作用难以发挥。这种“背离”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过度”的学科借鉴、网络化、迎合受众而使其学科的政治性、思想性、学科性等本质属性淡化倾向;教育者话语权的过度让渡而失去其应有的话语主导,受众话语“过度”的自由化、个性化、娱乐化、网络化等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及意义的解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回归现实、实践的基础上其形式话语、预设话语的重置与特定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分离,等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结构“坍塌”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基本结构上要求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这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关系失衡、话语内容滞后、话语“权力流散”等话语内部结构性问题导致其沟通过程中的偏向或阻滞。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交往关系失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固化、方法的单向度、传播模式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等致使教育者与受众未结成真诚有效的话语交往关系。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过程中,受众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他们给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的定位就是枯燥、乏味、说教的政治课,教育者被受众所“压制”,倒逼教育者改变话语交往模式。从受众的角度,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有具体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仍是传统模式,受众未以发展视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关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社会转型中从教育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已经探索了诸多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没有真正改变受众对其固有话语模式、理念、方式和方法的改观,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属性的认知仍是模糊、有偏见的。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滞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社会现实、受众思想观念的融合度不够,不能有效对社会存在的现象、问题及受众思想困惑给予及时、有效的解读。在高强度、快速度、压力骤增的现代生活中,大众生活呈现以微阅读、微观赏、微购物、微幸福的获得感为主的“微生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话语风格受到大众的“拒斥”。“如果说西方学界科学和理性的过度发展遮蔽了日常生活世界,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那么,在中国则主要是宏大的、绝对控制的理想主义和教条化的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忽视和贬低,导致日常生活世界的被遮蔽。”[9]当代受众的兴趣感、生活方式的微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针对此变化倾向已作出应对微环境的具体措施,比如在各种微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具体理论和实践活动,但这只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迁、主体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被动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改革,从时间效度上来说已落后于社会发展及主体生活世界,致使其话语结构混乱。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力流散”。现代受众从被动的知识接受变成了当代信息、观念、观点的生成者和消费者,他们接受理论观点的速度、创新度及与生活的契合度远超教育者,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话语权及话语的信服力提出了挑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模式中教育者话语权逐步呈现“权力流散”态势,既使教育者在话语交往中注重提升教育对象话语的自主性、开放性及自由度,但依然难以赢得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知的改变。教育者在强调教育对象话语自由、重塑其话语权的过程中这种变动性的权力流散、分割过度消解了其话语对于受教育者价值导引、话语澄清及治疗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的新维度及症候应对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过程“断裂”、语境“缺场”、结构“坍塌”等现实症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现实及受众话语诉求,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维度、空间维度、语境维度和传播维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
(一)主体维度:共同体的话语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由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实际工作者) 在长期专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宏观组织形态的有机体。”[10]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知识所开展的课程教学、学术研究、实践拓展、社会服务等活动都必须以共同的话语为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需树立话语自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要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自信、自主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运用和研究。在借鉴相关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人基本的学术素养、能力的提升,在坚持开放性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野,丰富其话语理论、明确话语主线、完善话语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力。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话语自觉要求共同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中,自主进行话语权塑造、体系构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在规律及本质,在共同内部对其话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主批判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发展的学科,针对社会语境的变迁、国外各种思潮对大众思想的冲击及我国社会转型期高速度发展对大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挤压,亟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这类现象、问题进行有效澄清和校正。
(二)空间维度:对话性空间的创设
对话性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沟通的前提,只有在一定空间内,主体间话语才能发生。目前学者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不足主要侧重从话语内容的更新、方式和方法改革等方面来研究,但亟需关注教育主体话语对话性空间闭塞、窄化及缺位等方面问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话性基本空间主要涉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及社会服务系统等方面。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普及,新兴阶层出现亟需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性空间,构建教育主体话语诉求渠道。虽然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性空间也涉及到网络空间,但因深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方法、主体交往模式等局限性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对话性空间创设效果欠佳。因此,亟需创设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性空间。
对话是教育主体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以高校为例,“在对话语中,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他们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的活动,因此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11]可见,只有教育对象“在场”、参与到对话性空间,才能实现教育主体间的真正对话。当前教育对象最易接触的空间就是以微博、微信等用“微话语”形式进行“微交往”的新媒介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应关注新媒介空间中呈现的社会现象、热点、问题及受众思想、观念实际,切勿成为理论话语、教材话语、政策话语的条例式、形式化的内容罗列,更不是为满足受众话语、精神需求而刻意违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的随意式、调侃式、娱乐式的话语迎合,而是要在受众集聚的媒介平台针对不同趣缘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导向和价值引领。
(三)语境维度:话语生态的优化
无论是面对受教育者的话语传授,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人内部的学科、学术话语探讨,都要在特定的语境范畴内进行,只有深处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是有张力、有生命、有价值和意义的话语,才是教育主体认同和接受的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获得受教育者的认同、理解和接受,必须是在融合语境基础上的话语价值及意义的生成。因此,必须从语境维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态的优化。
对多元语境进行类别化、融合性研究和运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身处于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文化大繁荣等多元语境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言说方式、交往模式落后于多元语境的发展,在主体话语交往中易出现语境的倒置、错位、混乱、异化等现象,导致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原初文本内容及意义的误读或曲解,背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所承载的价值导向及意指。承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是集综合性、复杂性、多元性于一体的语境场域,只有对其语境进行普遍化研究基础上的特殊化分析,才能揭示不同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及意义,进而生成意涵丰富、契合语境的话语并进行传播。
(四)传播维度:话语媒介的融合与转型
从传播维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是要保障承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渠道的畅通,使其话语通过媒介平台真正抵达教育对象,在现代媒介环境教育对象自主实现话语的生成、传播和反思。因此,在传统媒介向现代媒介转型与融合情景中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自主、理性的话语沟通。
现代媒介革命性地颠覆了传统媒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自上而下、言说单一的交往模式,现代媒介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量更加丰富、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交往方式更加形象和具体化。教育者话语通过媒介线上和线下抵达多个教育对象形成网际话语交往,其话语的言说维度、传播力、影响力超越了传统媒介。目前传统媒介依然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活动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媒介的有效补充,如实际的课堂教学其严肃性、可控性、直接的话语交流的有效性正是网络课堂教学所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需继承传统媒介优势给予现代媒介以更好的话语承载方式,在传统媒介向现代媒介的转型与融合中,开展主体间的话语沟通。
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对受众媒介依赖“过度化”程度进行分析,对受众在新媒介中以文字、图像、直播等“图像”话语作为日常惯习的话语交往进行常态化分析,对现代媒介构建的喧嚣景观中的受众话语、文化、价值迷失现象进行话语澄清、引导和治疗,帮助受众在自主进行话语言说的同时,提升其在媒介场域中话语信息的辨识度。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先觉意识,对受众热衷、喜欢的媒介交往平台进行研究,把握受众思想观念变化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热点、现象、问题及社会主体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现代媒介平台进行相关议题设置,针对主体关注的话语内容、现象开展讨论,将虚拟空间的话语现象、热点在课堂教学或管理工作中与教育对象开展直接的话语交流,提升现代媒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沟通效率。只有这样,教育主体才能依托现代媒介平台的话语沟通,不仅实现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更实现主体间情感的交融、精神的建构。(编辑:龚春燕 校对:耿春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wenming.cn/djw/jjq/tt/201605/t20160519_3370540_2.shtml,2016-05-19.
[2]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29.
[3]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4]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85-86.
[5] 侯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回顾与反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6] 刘良华.教育、语言与生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3).
[7] 杨建锋.基于话语分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建构[J].教育探索,2016(5).
[8]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16.
[9] 徐湘荷.德育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追问[J].教育导刊,2006(12).
[10] 戴锐.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可能、现实与前景——以场域为基本视角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9).
[11]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0.
(文章选自《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12期)